普通植物病理学.doc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到生物因子或(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使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植株生长偏离正常轨迹,最终影响到植物的繁衍和生息等,这种现象就是植物病害2、病因:1、遗传因子,特点是零星分布,出现频率固定 2、非生物因子,发病均匀但危害程度不一,没有传染性和侵染性 3、生物因子,特点是群体发病不均匀,有发病中心,具有传染性和侵染性3、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主植物、环境(农业生态系统上还要加上人类干预)根据致病因子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4、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因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分为:(1) .真菌病害,如稻瘟病;小麦锈病 (2) .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3) .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4) .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5) .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病;(6) .原生动物病害,如椰子心腐病;(7).植物病害(螨害) ,如葡萄毛毡病。5、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可分为:a、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寒害、冻害等;(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3)光线过弱或过强造成的缺光性黄化、日灼等;(4)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缺氧。(5)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或矮化以及 不实等各种病态。b、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1)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或营养失调症;(2)大气或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如土壤过酸或过碱;无机盐造成的盐害;空气污染形成的气候斑等;(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如施农药或化肥不当而造成的叶枯、叶斑、枯萎。c、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如玉米白化病6、病症: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7、外部症状: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征:是指病原物(除病毒)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8、病状类型:变色(1)褪绿或黄化(2)变红色或紫色(3) 花叶与斑驳(4)条纹、条斑、条点(5)不均匀变色(碎色) (6)白化苗坏死(1)斑点(2)枯死(3) 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4)疮痂(5)溃疡(6)立枯和猝倒(7)炭疽萎蔫:根据能否恢复:暂时性萎蔫和永久性萎蔫;根据萎蔫程度和类型:青枯、枯萎、黄萎;根据受害部位:局部性萎蔫和全株性萎蔫腐烂分干腐、湿腐、软腐;按部位分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畸形:增生、增大、减生、变态或变形9、病征:只有在侵染性病害中才有出现,所有非侵染性病害都没有病征出现,病毒也无病征。常见于真菌和细菌病害。10、病症类型:(1)霉状物或丝状物:许多真菌病害(2)粉状物或锈状物:一些真菌病害(3)粒状物:真菌病害、线虫(4)点状物或垫状物:真菌病害(5)索状物:高等真菌(6)菌脓或流胶:细菌病害菌脓,真菌病害的流胶。11、各种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特点真菌性病害的症状:多出现坏死斑、叶枯,也有腐烂、萎蔫和畸形类型。有霉层、粉状物、粒状物、线状物、伞状物等病征。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为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也有腐烂、萎蔫和坏死类型。有些有脓状物。线虫病的症状:有虫瘿或根结、茎(芽、叶) 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有胞囊、线虫虫体等病征。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12、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历史:1) 病原学:德巴利是病原学的创始人,巴斯德是病原微生物的奠基人,柯赫是诊断学的奠基人。2) 病原菌物学:德巴利最早确定了黑粉病和锈粉病是由真菌一起的病害。3) 病原细菌学:美国史密斯“细菌学之父” 。4) 病原病毒学:贝叶林克“病毒学之父” 。5) 病原线虫学:库柏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13、四大病害: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1、菌物: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异养生物,营养体为丝状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的方式获取养分,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2、营养体:指菌物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具有吸收、输送和贮存养分的功能,能分化子实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营养体类型:菌丝体(真菌) 、原质团(多核的,无细胞壁,如根肿菌) 、单细胞(具细胞壁,如酵母菌和壶菌) 、假菌丝(酵母菌) 、两型菌丝(在寄主体内和培养基上出现不同菌丝,如外囊菌) 。4、营养体大都为单倍体,少数二倍体。5、菌丝生长:顶端生长;无限生长、不断分支;各部分都有潜在的生长能力6、菌丝的变态:附着胞(侵染丝侵入寄主植物细胞中,有附着和吸收养分的功能) 、附着枝(附着和营养吸收,无侵入功能) 、吸器(增加菌物对营养的吸收面积) 、假根(吸收养分、支撑和固定菌体) 、菌环和菌网(捕食)7、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产生无性孢子)8、无性孢子类型:a、游动孢子:根肿菌、卵菌、壶菌的无性孢子,低等,内生,水生,无细胞壁,有1 根或 2 根鞭毛。b、孢囊孢子:接合菌的无性孢子,内生,陆生,不具鞭毛,有细胞壁。c、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担子菌的无性孢子,外生,高等。d、厚垣孢子:细胞壁加厚,休眠孢子,有抵抗高温、低温、干燥和营养缺乏等不良环境的能力。9、有性生殖:菌物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过程。 (产生有性孢子)10、有性生殖方式:1、质配:①游动配子配合②配子囊接触交配③配子囊配合④授精作用⑤体细胞结合2、核配:父母本单倍体细胞核融合成二倍体的细胞核 3、减数分裂:两次连续的分裂,二倍体细胞形成四个细胞,二倍体细胞核又恢复到原来的单倍体。11、有性孢子的产生过程:菌丝分化→→配子囊→→雌、雄配子囊结合→→有性孢子。13、有性孢子类型:休眠孢子囊:两个游动配子配合,低等,二倍体;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两个异型配子囊融合,二倍体;接合孢:接合菌的有性孢子,两个同型配子融合,二倍体;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两个异型胚子囊融合,单倍体,含 8 个子囊孢子;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产生 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14、准性生殖:(真菌特有)异核体菌丝中两个在遗传上不同的细胞核结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核在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基因重组,经过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过程。准性生殖的过程:①形成异核体:细胞核突变,菌丝融合②形成杂合二倍体③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15、菌物生活史:指菌物孢子经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16、生活史类型:1、无性型:如半知菌。2、单倍体型:如许多单倍体鞭毛菌、接合菌和一些低等子囊菌。3、单倍体-双核型:如锈菌。 4、单倍体- 二倍体型:只有少数低等鞭毛菌如异水霉属真菌。 5、二倍体型:卵菌。17、根肿菌门形态特点:a、营养体:多核原质团,变形虫状,可在细胞间移动。b、产果方式:整体产果式。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c、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囊的原质团为单倍体) ,产生两根长短不等尾鞭。d、有性生殖:同型游动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侵入寄主组织,核配,减数分裂,形成休眠孢子(囊) (形成休眠孢子囊的原质团为二倍体) 。休眠孢子(囊)结合形成各种类型的休眠孢子囊堆。 18、卵菌门:一、习性:典型的水生,有些两栖或陆生。腐生、非专性寄生到专性寄生。二、形态特性1、营养体:发达的菌丝体,无隔,二倍体。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其它真菌多为几丁质) 。2、多数分体产果式,少数整体产果式。营养体的一部分转变为繁殖体,称为分体产果。3、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产生双鞭毛游动孢子,茸鞭向前,尾鞭向后。高等的卵菌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体,作用相当于分生孢子。4、有性生殖:异形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结合产生卵孢子。减数分裂→质配→核配19、卵菌与真菌的比较:卵菌 真菌营养体 二倍体 单倍体细胞壁成分 纤维素 几丁质有性生殖方式 雄器与藏卵器交配的卵配生殖包括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过程赖氨酸合成途径 二氨基庚二酸 氨基己二酸25SrRNA 1.42×106 (1.30~1.36)× 10620、壶菌门:一、习性:多数水生、腐生,部分寄生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多核的单细胞至较发达的无隔菌丝。细胞壁为几丁质。2、分体产果式或整体产果式,有的单细胞营养体具假根。3、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4、无性繁殖:产生后生单鞭毛的游动孢子。21、接合菌门:一、习性:水生发展到陆生,分布广,寄生性较弱,多腐生。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菌丝体发达无隔膜,有的具假根,匍匐枝。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2)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 (3)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通常“+”和“-”同型配子囊接合产生。表面粗糙,壁厚,可抵御不良环境,萌发产生芽菅。22、子囊菌门(高等):一、习性:多数陆生,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共生。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多数是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酵母菌)为单细胞,单倍体。2、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3、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其内产生子囊孢子。23、子囊类型:原始壁子囊、单层壁子囊、双层壁子囊24、子囊果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25、担子菌门(最高等):一、习性:陆生,营养方式为腐生、寄生、共生。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多细胞,细胞壁为几丁质。2、无性繁殖:不发达,少数通过芽殖方式产生芽孢子、菌丝体断裂方式产生节孢子或粉孢子,或产生分生孢子。3、有性生殖:较简单,除锈菌外,一般没有特殊分化的性器官,主要是由两个担孢子或两个初生菌丝细胞进行质配;有的是通过孢子与菌丝或受精丝结合进行质配。担子菌质配后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体,一直到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时才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所以有较长的双核阶段。26、半知菌类:一、习性:分布广,陆生;大多腐生、寄生。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发达的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的(酵母类)2 、无性繁殖:基本方式是从营养菌丝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在分生孢子梗上形成分生孢子。3、没有有性阶段。27、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体生式(菌丝型):是由营养菌丝的细胞以断裂的方式形成分生孢子,称节孢子。芽生式(芽殖型):是产孢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分生孢子。28、芽殖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1、合轴式(全壁芽生式)2、环痕式(全壁芽生式)3、芽生式(全壁芽生式)4、瓶梗式(内壁芽生式)5、孔生式(内壁芽生式)29、植物菌物类病害诊断:根肿菌:植物根茎部膨大或形成肿瘤,无病征。壶菌:癌肿、病斑。粉状物。卵菌:腐烂、猝倒、疫病、霜霉病、白锈病。絮状物、霉状物、白锈状物。接合菌:腐烂。白色----灰黑色霉状物担子菌:锈病、黑粉病。锈状物、黑粉状物。子囊菌和半知菌:坏死----叶斑、枝枯、溃疡、炭疽;腐烂----根腐、茎腐、果腐;萎蔫;畸形---- 肿大、丛生、缩叶;白色粉状物、霉状物、絮状物、颗粒状物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 原核生物概念: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无固定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内;细胞质:含小分子核蛋白体(70S) ,无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2、 致病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菌原体等。3、 繁殖方式:原核生物为裂殖,螺原体为芽殖。4、 寄生性:病菌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能在寄主体内存活与繁殖的特性。5、 致病性:病菌对寄主造成的破坏引起病变的特性。6、 侵染来源:1、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 2、土壤 3、病株残余 4、杂草和其他植物 5、昆虫介体7、 侵染途径:1、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2、伤口(自然伤口、人为伤口)从自然孔口侵入的细菌一般都能从伤口侵入,反之不一定。3、叶毛8、 传播途径:1、远距离传播:人为 2、田间的近距离传播(1)雨露(2)流水和灌溉水(3)介体传播(4)人的农事活动9、 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1、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2、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10、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第四章:植物病毒1、病毒特征:①结构简单,核酸及蛋白质;②严格专性寄生的;③非细胞生物2、植物病毒病的症状:a、外部症状:变色(褪绿、变黄、变红、变紫等) ;花叶(花叶、明脉、斑驳、条纹、线条斑、褪绿斑等) ;坏死、环斑(环斑、环纹和线纹) ;畸形(矮化、矮缩、丛枝、卷叶、蕨叶、扇叶、耳突等)b、内部病变:细胞增生、增大;内含体形成3、植物病毒病的特点:1、隐症现象 2、病毒病害无病症 3、引起观赏植物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有益 4、混合侵染(复合侵染) (1)协生作用(2)撷颃作用(3)交互保护作用4、病毒的侵染与增殖:病毒进入寄主活体细胞到新的子代病毒粒体合成的过程5、病毒增殖的步骤:一是病毒核酸的复制。二是病毒基因的表达。三是装配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粒体。6、植物病毒为专性寄生物,不能离开活细胞。7、病毒传播方式:介体传播、非介体传播8、介体传毒过程: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9、介体传毒方式:非持久性(无循环期,时间短) 、半持久性(介于两者之间) 、持久性(时间长,有循环期)10、专化性:指某一介体只传某一病毒或某些病毒,某一病毒只经某一或某些介体传。介体与病毒之间具有专化性。11、介体传播:1、昆虫介体:植物病毒自然传播主要途径,有蚜虫、叶蝉、飞虱类、甲虫等 2、土壤中的介体(1)真菌(2)线虫 3、螨类介体:主要是叶芽螨和蛛螨12、非介体传播:1、汁液传播(机械传播)2、种子和花粉传播 3、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 4、菟丝子传播13、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移动:(一)细胞间移动:胞间连丝(二)长距离运转:维管束输导组织14、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1、全株性侵染的病毒并不是植株的每个部分都有病毒2、植物旺盛生长的分生组织很少含有病毒,如茎尖、根尖。15、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早期病株点片分布 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病毒病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症状分布比较均一病毒病有传染性 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区别病毒病有隐症现象 无病毒病与其它侵染性病害的区别1、病毒病害没有病征2、病毒病的症状在幼叶上更重,其它病害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1、口针是植物寄生线虫最主要的标志。2、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食道类型:垫刃型食道、滑刃型食道、矛线型食道3、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态学特点:1、线虫基本上是一类水生动物,保持水生习性。2、不同线虫种类其发育最适温度不同。3、线虫在生活史中有一段时期生活或存活在土壤中,土壤是线虫最重要的生态环境。4、许多线虫能经休眠状态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5、线虫大都生活在土壤的耕作层中。6、植物病原线虫都是专性寄生物。4、线虫的传播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以被动传播为主,包括:人为传播:种子苗木调运及包装物;自然力传播:水流及风、农具的携带等;昆虫5、植物病原线虫都是活体寄生物(专性寄生) ,植物病原线虫都具有口针6、线虫的寄生方式:外寄生、半内寄生、内寄生。7、外寄生: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以头部穿刺到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内吸食,类似蚜虫的吸食方式。8、半内寄生:仅虫体前部钻入根内取食。9、内寄生:整个虫体侵入根组织内,或至少在其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整个虫体钻入根内取食。10、线虫致病机制:①机械损伤:通过口针对寄主细胞或组织的直接穿刺吸食和在组织内造成创伤。②营养掠夺和营养缺乏③化学致病:食道腺分泌各种酶或其他物质。④复合侵染:线虫造成的伤口引起其他真菌、细菌的次生侵染。11、区分寄生性和腐生性线虫:寄生性线虫口腔内有口针,食道为滑刃型或垫刃型,尾部较钝,在水中不活跃。腐生性线虫口腔内没有口针,食道为食道多为双胃型或小杆型,尾部细长如丝状,在水中非常活跃。12、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局部畸形和根部生长不良、腐烂等。一般在植物的受害部位,特别是根结、虫瘿内有线虫虫体和卵,可以直接或分离后镜检。13、线虫常用的分离方法:贝尔曼漏斗法、浅盘法、过筛分离法、漂浮法、直接解剖分离法第六章:寄生性植物1、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2、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称为半寄生。3、根寄生:列当、独脚金等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彼此分离,称为根寄生。4、茎(叶)寄生:无根藤、菟丝子、檞寄生、寄生藻类(两者紧密结合)等寄生在寄主的茎秆枝条或叶片上,这类寄生称茎(叶)寄生。5、寄生性植物的致病作用:对营养物质的争夺。6、寄生性植物都有一定的致病性,半寄生类致病力<全寄生。7、传播病毒和植原体:菟丝子8、繁殖:种子繁殖:寄生性种子植物。孢子繁殖:寄生性藻类,产生游动孢子。9、种子传播:被动传播:风力(列当、独脚金) 、鸟类(桑寄生) 、种子调运(菟丝子) 。主动传播:果实吸水开裂,弹射种子,如松杉寄生10、孢子传播:寄生性藻类以游动孢子经风雨传播。 11、菟丝子、无根藤:全寄生、茎寄生;列当:全寄生、根寄生;桑寄生、槲寄生:半寄生、茎寄生;独脚金:半寄生、根寄生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1、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生理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2、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3、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减轻两类病害的互作。4、病因:1、不适宜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异常;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的毒害。2、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5、化学因素:1、营养失调:营养缺乏;营养过量;营养比例失调 2、环境污染:空气污染(O 3、SO 2、HF、NO 2) 、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 3、农药药害:杀菌剂、杀虫剂、杀线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等浓度过高或用量大,使用不当会造成病害。6、农药可以引起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以外,还有一种是残留药害。7、物理因素:一、温度不适:高温:钝化酶活性,蛋白质变性,细胞质膜破坏;低温(冷害和冻害):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隙冰的形成,损害更大;剧烈变温。二、水分、湿度不适:缺水、土壤中水分过多、水分的骤然变化。三、光照不适:光照不足、光照过强、光照时间的长短8、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一、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换。二、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进行治疗性诊断。9、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1、无病症 2、发病较普遍,面积较大 3、无传染性,无发病中心 4、在适当条件下,有些病状可以恢复。第八章:侵染过程1、侵染过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3、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4、接触期: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5、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6、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7、发病期: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8、接触前:a、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1)诱发病原物积聚(趋化性) (2)刺激休眠体的萌发(3)有助于孢子的萌发(4)提供营养b、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产生抗菌物质,可以抑制或杀死病原菌;拮抗作用(或占位作用)的微生物c、病原物对寄主的影响:分泌有毒物质,产生不良反应是寄主细胞死亡。9、接触后:a、物理学识别:(1)寄主表皮的作用(趋触性) (2)水(趋水性) (3)电荷的作用(趋电性)b、生化识别(趋化性 )10、环境条件的影响:1、湿度1)许多真菌孢子必须在水滴中萌发率才高。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入越有利。2)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是一例外。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湿度太大或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机理:白粉菌细胞液的渗透压很高,从干燥的空气中吸收的水分或仅孢子呼吸作用所产生的水分可以满足萌发的需要。所以,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在湿度较低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白粉病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在没有雨的温室发生也可以很重。3)对于土壤传染的真菌(除鞭毛菌外) ,土壤湿度高不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湿度过高不仅影响病原物的正常呼吸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腐生生物的生长。2、温度1)对病原物的影响: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一般在 20~25℃左右) 。在适宜温度下,不仅孢子萌发的百分率增加,萌发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2)对寄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植物的生理特性,改变分泌产物或分泌营养物的数量,从而影响病菌的侵染。3.光照一般光照对真菌孢子的萌发影响不大,但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11、病原物的侵入方式:主动侵入:真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被动侵入:细菌和病毒。1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一、直接侵入: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从而侵入寄主植物。有的病原物如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的侵入途径)和部分真菌直接侵入寄主。二、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最重要、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自然孔口侵入。三、伤口侵入:机械损伤、冻伤、灼伤、虫伤,自然伤口13、 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 :1)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2)芽管的顶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以分泌的粘液和机械压力将芽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3)从附着胞与植物接触的部位产生纤细的侵染丝,借助机械压力和化学物质的作用穿过植物的角质层。4)真菌穿过角质层后或在角质层下扩展、或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或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14、 真菌直接侵入的机制 :包括机械压力和化学的两方面的作用。1)附着胞和侵染丝具有机械压力。例如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丝的压力可达到 7 个大气压,能穿过寄主的角质层。2)侵染丝顶端部分分泌的毒素使寄主细胞失去保卫功能,侵染丝分泌的酶类物质对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具有分解作用。实验证明酶的活动局限在侵染丝的侵入点附近,并不扩散到较远的地方。15、 伤口侵入的意义 :1)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2)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3)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全的组织。16、 各类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病原真菌:寄生性强的真菌以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为主,寄生性弱的真菌主要从伤口或衰亡的组织侵人。 病原原核生物:一般细菌主要经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维管束的难培养细菌和植原体只能由昆虫介体和嫁接形成的伤口侵入。 植物病毒:一般经伤口侵入,这些伤口包括机械微伤口和介体传染时造成的伤口。 病原线虫:一般是以穿刺方式直接侵入寄主,有时也可经自然孔口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产生吸根直接侵入寄主 17、时间:昆虫传染的病毒,侵入所需要时间的长短因病毒的性质而不同,短的几分钟,长的几小时;真菌孢子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能侵入,所需要的时间较长18、侵染剂量:植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19、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1、湿度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响病原菌的侵入率。细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绝大多数真菌的侵入,湿度越高越有利,最好有水滴存在。2、温度: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1)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是一致的。2)有些病原物接种体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不一致。 (例如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有利条件是夜间,此时温度较低而湿度高,有利于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形成和萌发,但是芽管的侵入和侵入以后菌丝的发育则需要比较高的温度。3、光照: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闭,因而影响侵入。20、潜育期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21、寄生物营养方式: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营养寄生物22、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局部侵染: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所形成的病害称为局部性病害。大多数植物病害属于局部性病害。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入点扩展到寄主的大部分或全株,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23、 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的生长蔓延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⑴病原物在植物细胞间生长,从细胞间隙或借助于吸器从细胞内吸收营养和水分。这类病原物多为专性寄生菌,如各类锈菌、霜霉菌、寄生性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⑵病原物侵入寄主细胞内,在植物细胞内寄生,借助寄主的营养维持其生长。如各类植物病毒、类病毒、细菌、植原体和部分真菌。⑶在细胞间和细胞内同时生长。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菌丝可以在细胞间生长,同时又可穿透寄主细胞在细胞内生长。24、 侵入寄主后不同病原物的扩展方式 : 病原真菌:大部分以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扩展或直接穿过细胞扩展,有的形成吸器伸进寄主细胞吸取养分和水分。 病原细菌:一般先在寄主薄壁组织细胞间繁殖、扩展,寄主细胞壁破坏后,细菌才进入细胞内。 引起萎蔫的真菌和细菌:从寄主薄壁细胞组织进入维管束导管繁殖、蔓延。 植物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后,就在细胞中增殖,经胞间连丝由一个细胞扩展到另一个细胞,并可以进入韧皮部,在筛管中快速运转,引起全株性感染。25、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寄主植物特性、病原物的致病性不同而不同,一般为 10 d 左右。26、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 寄主种类、发育期、营养条件有关 病害类型:系统侵染、局部侵染 病原物的致病性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27、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潜育期短,发病快,循环次数多,病害容易大发生。28、 潜伏侵染现象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处于潜育阶段,不表现或暂不表现症状,而成为带菌或带毒的植物。原因:(1)寄主有高度的耐病力, (2)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发展受到限制, (3)环境条件不适宜症状出现等。29、 影响产孢的因素 :1、温度 其幅度比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要窄,而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阶段。通常无性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同该菌生长最适温度基本一致。有些需高温和低温交替。2、湿度 高湿度能促进孢子的产生。对于某些病原物,高湿则不利于病害的发展,如线虫。3、光照 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有的只有某一个阶段需要光照,有的全部发育阶段都需要光照。4、寄主 营养条件不利于菌丝体生长时,可以促进产生孢子。第九章:病害循环1.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作侵染循环。2.侵染循环: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及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3.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引起植物生长季最初的侵染4.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引起病害在生长季节中的蔓延5.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6.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7.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而成为下一季节的初侵染源。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8、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1、休眠:产生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垣孢子、冬孢子、菌核、子座等。2、腐生: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3、寄生:活体营养生物。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越夏和越冬。专性寄生物不能腐生,只能在活体寄主上寄生或在寄主体外休眠,非专性寄生物则休眠、腐生、寄生都可。9、越冬和越夏场所①田间病株: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 、 自生麦苗、转主寄主等。②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1、病原物各种休眠结构混杂于种子中。2、病原物休眠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3、病原物潜伏在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内部。4、病原物既可以繁殖体附着于种子表面,又可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内部。种苗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带菌,常是下年初次侵染最有效的来源。③土壤: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越夏的主要场所。④病株残体: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⑤肥料: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菌的休眠体也能单独散落在粪肥中。粪肥如未充分腐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有的病原菌经过动物消化道后,排出的粪便中仍具侵染能力,如黑粉病菌。⑥介体: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有些昆虫一经携带某些种病毒便终生具有传毒能力。⑦温室内或贮藏窖内:如甘薯黑斑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等都可以在贮藏、运输期间存活。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如棉花枯萎菌可以在种子、病株残体、土壤、棉子饼和粪肥中越冬。 10、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病残体一旦腐烂分解,病原菌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属于这种类型。11、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多属于这种类型。 12、 土壤习居菌特点 :1、一般寄生性不专化,多属于低级的寄生物;2、寄主范围广泛,主要危害植物幼嫩的组织,造成幼苗的死亡;3、较长的腐生阶段,在腐生阶段可以完成菌量的大量积累,因此,在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即可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4、在多数情况下,随着单一作物的连年种植,病害往往表现逐年加重,被称为重茬病害或再植病害。如西瓜、棉花、茄子等。13、 各类病原物越夏越冬 :① 真菌:以菌丝或休眠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以腐生方式生活。专性寄生的真菌不能营腐生活,因此这类病原物大都在寄主体内越冬越夏,或以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越冬或越夏。② 细菌:在种子、块茎和块根内越冬;在土壤中越冬;在昆虫体内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在病残体中越冬。③病毒、类病毒、菌原体:在介体动物或植物体内越冬或越夏;在种子、无性繁殖材料中越冬或越夏。③ 线虫:以卵、各龄幼虫、成虫或胞囊的形态在土壤内或植物组织内外越冬或越夏。14、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 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湿度。降雨、积雪和光照对病原物越冬和越夏也有一定影响,影响是由此而导致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来实现的。一般而言,凡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雨水、积雪等有利于作物越冬的都有利于病原物的越冬。夏季高温潮湿有利于田间病株残体分解,可以减少越夏的病原物数量。土壤中越冬的病菌,如改种其他非寄主作物,则土壤中的越冬菌量就会逐渐减少。土壤中有机物多,有利于拮抗微生物滋长,病原菌就可以被抑制。15、病原物的传播:一、气流传播二、雨水传播:雨水传播对细菌病害更为重要。三、生物介体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五、人为因素传播六、病原物自身的移动16.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不同: 真菌主要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主要以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线虫主要以卵、卵囊和胞囊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也可随农具、人畜的脚、种子、苗木、果实、原木、介体等传播。第十章:植物病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1、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主要有三种相互关系:共生关系、共栖关系、寄生关系2、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3、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4、死体营养生物: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生物,前者以营腐生为主,后者以寄生为主。5.活体营养生物: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活体寄生物。人们将只能活体寄生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6、死体营养:死体营养的病原物,一般从寄主植物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因此都能人工培养;死体营养的病原物寄主范围一般较广。7、活体营养:可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因此不能人工培养;寄主范围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8、寄生方式:外寄生、内寄生、附生9、外寄生: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侵入后在植物细胞间隙蔓延,常常形成特殊的吸取营养的机构,称为吸器,由吸器来吸取寄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10、内寄生:病原物生活史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是在寄主细胞内完成的,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和菌丝,侵入寄主细胞,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蔓延,吸取营养。发育到一定时期,产生字实体,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11、附生:少数真菌覆盖于寄主植物表面,不侵入植物体。吸收植物分泌物和溢出的水分及蚜虫、介壳虫等的分泌物为生,但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12、寄主的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一定科、属、种或品种的寄主选择性。13、寄生专化性分为:(1)变种;(2)专化型;(3)生理小种;(4)菌系或株系;(5)生物型或致病型。14、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15、致病力(毒力、毒性):特定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致病力16、病原物致病因素:病原物的寄生能力、机械压力和代谢产物17、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一、机械压力:真菌侵入钉直接侵入,线虫口针。二、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三、胞外酶:可降解寄主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直接侵入细胞内引起寄主植物的病变。四、毒素: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钝化或抑制酶的活性,抗代谢。五、生长调节物质: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六:植物先天免疫抑制因子 18、按产生毒素的病原物种类划分: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线虫毒素19、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专化性毒素:是一类对寄主植物和感病品种有较高致病性的毒素。非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非寄主专化性毒素: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