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从多元论到原子论.ppt
授课人:岳瑞芝,西方哲学概论,【第三讲】,回顾:希腊哲学的诞生,1.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哪位?他的主要哲学观点是什么?,2.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德尼的观点是什么?对立处体现在什么方面?,第一节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恩培多克勒是哲学家,但他在青年时代曾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政治。他故乡阿克拉噶斯推翻暴君的斗争的策动者,感激他的公民愿把暴君的王位留给他以示报答,便恩培多克勒以当时希腊人中罕有的自我克制加以拒绝了。他宁可把时间花在哲学研究上。恩培多克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达哥拉斯*教导的影响。这体现在他教义中强烈的神秘主义。他并不反对被人视为预言家和创造奇迹的人,有人甚至认为使人起死回生。,恩培多克勒的一些观点很合乎道理。他认为心脏是血管的系统的中心(事实正是如此),所以也是生命的中枢(这猜想并非不合理)。这观点传给了亚里士多德,再从他传到我们今天。当我们要说没有某种意愿时就用“无心去作”来表达;当我们要表示勇敢大胆时,就用“雄心”来表达;当我们表示失望时,就用“心碎”等词。,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他还持有进化过程的模糊概念,他认为凡不适应生存一些动物早在过去就消亡了。恩培多克勒还兼有某些小亚细亚派有的观点,因此产生了另一种有影响的见解。泰勒斯曾认为宇宙的基本成分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齐诺弗尼斯认为是土,而恩培多克勒想出将这一切揉合在一起的看法。他认为一切事物都由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和排列构成。当元素在力的作用下分裂并以新的排列重新组合(就好人类“悲欢离合”)时,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亚里士多德继续研究和改进了这一观点,并成为两千多年化学理论的基础。甚至持续到今天还是我们的惯用语言,因为当在暴风中,空气和水受到冲击而咆哮时,我们就说“元素在发怒”。(空气和水看成是元素),他确立了土、气、火与水四种原素的(虽然他不曾使用“原素”这个名字)。其中每一种都是永恒的,但是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这样,便产生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发现的种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它们被爱结合起来,又被斗争分离开来。爱与斗争对于恩培多克勒来说,乃是与土、气、火、水同属一级的原始原质。有些时期爱占着上风,有些时期则斗争来得更强大。,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曾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那时爱是完全胜利的。在那个黄金时代,人们只崇拜塞蒲路斯的爱神。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并不受任何的目的所支配,而是受“机遇”与“必然”的支配。有一种循环存在着:当各种元素被爱彻底地混合之后,斗争便逐渐又把它们分开;当斗争把它们分开之后,爱又逐渐地把它们结合在一片。因此每种合成的实体都是暂时的;只有元素以及爱和斗争才是永恒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的世界是一个球;在黄金时代,斗争在外而爱在内;然后斗争便逐渐入内而爱便被逐于外,直到最坏的情形是斗争完全居于球内而爱完全处于球外为止。以后————虽然为了什么原因我们并不清楚————就开始一种相反的运动,直到黄金时代又恢复为止,但黄金时代并不是永远常在的。这时整个的循环就又重演。我们固然可以假设这两个极端中可能有一个是稳定的,但是这却不是恩培多克勒的见解。他虽然想要采用巴门尼德的论证以解释运动,然而他在任何阶段都不想要达到一个不变的宇宙。,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的创造性,除了科学以外,就在于四原素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 他抛弃了一元论,并把自然过程看做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在这些方面,他的哲学要比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诸人的哲学更富于科学性。的确,在另外一些方面他曾接受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但是就在这一方面,他也不见得比起许多近代的科学家来更为不如。,简评,第二节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克拉左美尼人。公元前 464年来到雅典,居住了30年。他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朋友、老师和政治上的积极支持者。,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他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认为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物质,月亮和地球一样也有山谷和居民,陨石是从太阳掉下来的石头,雷由云彩的撞击而产生,闪电是云与云之间摩擦的结果。由于这些违反传统宗教和神话的主张,被人攻击为宣传邪说,以“不敬神”的罪名被驱逐出雅典。后来他回到伊奥尼亚,隐居于朗普萨柯。,阿那克萨戈拉深受伊奥尼亚学派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但他又不满足于用某一种具体物质或元素作为万物本原的主张,因为这不能解决一和多的关系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种子说,认为“种子”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它们的结合构成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头发是由头发的种子、血是由血的种子、金子是由金子的种子构成的,所谓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实际上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各种不同的种子不是孤立地独立存在,而是混合在一起的,由种子构成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不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一件东西能绝对与其他的东西分开,热不能与冷分开,白不能与黑分开,所以热能变成冷,白雪能变成浊水,从吃的食物中能长出头发、血管、肌肉等等;事物性质的区别完全取决于该事物占优势的种子的性质;由于种子是无限的,它们的结合和分离也是无限的,因而事物性质和种类的变化也就无穷无尽。,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本身是不动的,推动种子的结合和分离的力量在于种子之外的一种东西,他称之为“努斯”。他认为,宇宙原是无数无穷小的种子的混合体,由于努斯的作用,使原始的混合体发生旋涡运动,这个运动首先从一小点开始,然后逐步扩大,产生星辰、太阳、月亮、气体等等。这种旋涡运动的结果,使稀与浓、 热与冷、 暗与明、干与湿分开,于是浓的、冷的、湿的和暗的结合为大地,而稀的、热的、干的和明的结合为高空,从而构成了有秩序的宇宙。,在希腊文中,“奴斯”本义为心灵,转义为理性。阿那克萨戈拉以此来表述万物的最后动因。他认为,奴斯和任何个别事物不同,它不和别的事物相混,是独立自在的;奴斯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是运动的源泉,宇宙各种天体都是由奴斯推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奴斯安排的。,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观点,简评,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克服了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的局限性,使朴素唯物主义前进了一步,为原子唯物论的产生作了准备。但是,他在以“奴斯”解释万物的动因时,也陷入了“外因论”。他的“奴斯“一词被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一直到G.W.F.黑格尔说成是精神的实体,使“奴斯”变成了唯心主义的术语。,第三节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渊愽,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中,他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诗人。他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腊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生》等,但仅有残篇传世。,德谟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原子是非常小的,不但肉眼看不出来,就是用显微镜也看不出来。那么在两千年前,原子论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其实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推测。,德谟克利特,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德谟克利特,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德谟克利特,根据这样的理论,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较小的被赶到外围。中心的大原子相互聚集形成球状结合体,即地球。较小的水、气、火原子,则在空间产生一种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外面的原子由于旋转而变得干燥,最后燃烧起来,变成各个天体。,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最活跃、最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灭,灵魂当然也随之消灭。,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例如原子和虚空就不能为感官所认识,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因为理性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因为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者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论证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优越,并认为不要使国家获得太多的权利,以妨碍公共的事业。他还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国家:国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国家灭亡了,公民也跟着灭亡。他强调: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样。,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教育理念德谟克利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这种斗争的胜利就标志着个人的道德进步,并能使人成为深思熟虑的人。,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对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以及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作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解释,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德谟克利特,在德谟克立特之前,哲学和美学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苏格拉底时代)。而他,却转向社会、转向人。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论虽然存在着错误和不完善,但对后世物质理论的形成仍具有先导作用。即使在今天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