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汉初,为何要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史记·平准书》,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卷十四,吴芮,韩信,彭越,臧荼,张耳,英布,信,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汉书·贾谊传》,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汉景帝,七国之乱,西汉末期郡国示意图,,“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瓦解王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汉武帝,唐代的节度使和藩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新唐书》卷50《兵志》,“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旧唐书》,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天子宁有种耶! 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特点(指导思想):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太祖谓赵普:“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召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朝家法:“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治天下。”,特点(指导思想):②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北宋其他的地方官僚机构略举 提点刑狱司—长官提点刑狱公事,又称宪臣,主管司法; 安抚司—长官安抚使,又称帅臣,主管军事和民政; 提举常平司—长官提举常平,又称仓臣,主管农田水利和救灾; 【长官皆由中央官兼任,差遣性质,三年一换。】,特点(指导思想):③分化事权,相互制约,976年,997年,1021年,1048年,人数(单位:万),北宋禁军激增,,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元 代 的 行 省,,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直辖地,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元史·百官志七》,行省(派出机构)长官 丞相,从一品 平章,从一品 【多由蒙古亲王担任,“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形式上地方权力加强,但实际上巩固了中央统治。,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 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小结: 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 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推恩令,加强,削弱,丞相田蚡掌握任免官吏的大权,权倾朝野。汉武帝十分不满。一日,田蚡入宫奏事,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平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之一大变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秦朝将相多为贵族,汉初将相多出身布衣,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列侯之后腐败堕落,反法丢爵。,,,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两汉的内外朝,尚书,东汉:尚书台,尚书省,,,,皇 帝,中 书 省,门 下 省,尚 书 省,吏 户 礼 兵 刑 工,(审核政令),(草拟颁发诏令),(执行政令),,,,,,,,,人事,,,,司法,军事,财经,文教外交,工程建设,,,,,,“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考考你:唐朝修建长安城,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户部 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B,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中书令1位,侍郎2位; 门下省—侍中1位,门下侍郎2位; 尚书省—尚书令1位,尚书仆射2位,多相与独相“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中书门下,皇 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无定员。,二府三司,财政,(三司),(二府),唐、宋加强皇权的相同思路:增设宰相机构或宰相人数,分化事权。,汉朝加强皇权的方式:重要身边亲信,形成新的决策机构。,,,中书省,,皇帝,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问题: 1.与唐中书省有何不同? 2.与唐哪个省的职能最相似?,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皇帝,,,,,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宣政院 统宗教管西藏,一省 二院,,,元朝:中书省制,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加强,相权一分为二,加强,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相权被分割,削弱,相权反弹,秦,三公九卿,加强,但相权仍很大,小结: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趋势:选官制度由低级到高级,选拔人才的标准渐趋公平、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末民谣,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引者注--九品中正制)者,自帝乏及士庶,皆视为固然,而无可如何也。……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卷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他们都是进士及第,陈子昂,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岑参,柳宗元,韩 愈,文天祥,他们都是进士及第,颜真卿,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寇准,汤显祖,徐光启,纪晓岚,蔡元培,文天祥,殿试甲榜名册,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神童诗》) 宋代官员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于平民家庭。,“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威廉姆斯《中央王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本课小结:,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1、以(2006年天津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③,A,C,,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4. 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B,B,,5.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6.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演变成为(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C.执行机构 D.军事机构,C,C,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B,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汉设置刺史3)唐朝实行三省制 4)宋朝设置参知政事,(3) (4) B. (1) (4) C. (2) (3) D.(1) (2),A,9、 (2007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C,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材料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D,C,3、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C、中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D,B,(2007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A,(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D,1.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4.(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中朝,三省制,内阁制,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