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ppt
,,第 一 章,,运动的描述,目标定位,1.进一步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会推导 和Δx=aT2并能够简单应用. 3.进一步理解直线运动的x-t图像和v-t图像.,学案8 习题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识探究,,自我检测,,知识探究,问题设计,,,,要点提炼,平均速度公式 = = . 1.意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 的瞬时速度,也等于这段时间. 2.适用条件: 运动. 3.特点:不含有 . 4.应用:经常应用于纸带上各计数点瞬时速度的计算.,中间时刻,初、末速度的平均值,匀变速直线,加速度,例1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 m/s,4 s内位移为20 m,求: (1)质点4 s末的速度大小; (2)质点2 s末的速度大小. 解析 解法一 利用平均速度公式,代入数据解得,4 s末的速度v4=8 m/s,解法二 利用两个基本公式,a=1.5 m/s2 再由vt=v0+at得 质点4 s末的速度v4=(2+1.5×4) m/s=8 m/s 2 s末的速度v2=(2+1.5×2) m/s=5 m/s 答案 (1)8 m/s (2)5 m/s,,练习 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s内的平均速度为7m/s,求: (1)质点4 s内的位移大小; (2)质点4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问题设计,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从某时刻起T时间内的位移为x1,紧接着第二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x2.试证明:x2-x1=aT2. 答案 证明: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 自计时起T时间内的位移,二、位移差公式Δx=aT2,在第2个T时间内的位移,由①②两式得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即x2-x1=aT2.,要点提炼,1.意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Δx=x2-x1=aT2. 2.适用条件: 运动. 3.特点:不含有 .,匀变速直线,速度,4.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Δx=x2-x1=x3-x2=……=xn-xn-1=aT2成立,则a为一 ,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利用Δx=aT2,可求得a=,恒量,例2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计时起连续两个4 s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48 m和80 m,则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各是多少?,答案 8 m/s 2 m/s2,1.特点:实际交通工具“刹车”后,可认为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时,车辆就会停止. 2.处理方法:此类问题往往会设计“时间陷阱”,所以应首先计算“刹车”时间t刹= ,再与题中所给的时间比较,确定物体在所给的时间内是否早已停止,最后再利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求解.,三、刹车类问题和逆向思维法,问题设计,3.逆向思维法:对于刹车类问题以及其他的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倒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3 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 km/h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便立即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求: (1)开始制动后,前2 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析 汽车的初速度v0=72 km/h=20 m/s, 末速度vt=0,加速度a=-5 m/s2;,因为t1=2 st,所以汽车2 s末没有停止运动,答案 30 m,(2)开始制动后,前5 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析 因为t2=5 st,所以汽车5 s时早已停止运动,答案 40 m,图像能直观地反映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图像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图像的性质,即要看清是位移图像还是速度图像. (1)x-t图像:图像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速度,图像上一个点对应物体某一时刻的位移.,四、运动图像问题,(2)v-t图像:图像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图像上一个点对应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的大小.,例4 如图1所示为一电梯向上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得( )图1 A.电梯在0~4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B.电梯匀速上升的高度等于16 m C.电梯在0~4 s内的加速度小于8~16 s内的加速度 D.电梯上升的总高度等于20 m,在4~8 s内电梯匀速上升,上升的高度为x=2×4 m=8 m,故B错误. 图像在0~4 s内的斜率大于8~16 s内斜率的绝对值,则电梯在0~4 s内的加速度大于8~16 s内的加速度,故C错误.,答案 D,例5 如图2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相对同一点O运动的x-t图像,则关于两物体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图2,A.在0~t1时间内,甲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C.在0~t1时间内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反 D.在t1时刻两物体相遇,且相遇后都静止,解析 位移图像的斜率等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则在0~t1时间内,甲、乙都做匀速运动.斜率一正一负,所以方向相反,故A错误,C正确. 由题图可知甲物体开始出发的位置不在O点,而乙物体从O开始运动,故B错误. t1时刻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即相遇,相遇后都保持静止状态,故D正确. 答案 CD,课堂要点小结,,课堂要点小结,,,自我检测,1,2,3,4,,,,,1,2,3,4,,,答案 B,2.(刹车类问题)一滑块在水平面上以10 m/s的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求: (1)滑块在3 s时的速度; 解析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0=10 m/s, a=-2 m/s2,1,2,3,4,由vt=v0+at得滑块3 s时的速度v1=10 m/s+(-2)×3 m/s= 4 m/s 答案 4 m/s,1,2,3,4,(2)滑块在10 s时的速度及10 s内的位移.,1,2,3,4,答案 0 25 m,3.(运动图像)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2012年6月24日以7 020 m深度创下世界最新纪录(国外最深不超过6 500 m),这预示着它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世界.在某次实验中,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的深度曲线如图3(a)所示、速度图像如图(b)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2,3,4,图3,1,2,3,4,A.h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 B.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2 C.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D.在6~10 min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 答案 AC,1,2,3,4,4.(对Δx=aT2的理解和应用)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4所示的照片,测得xAB=15 cm,xBC=20 cm.试问:图4,1,2,3,4,(1)小球的加速度是多少? 解析 小球释放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每相邻的两个小球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均为0.1 s,可以认为A、B、C、D各点是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1,2,3,4,答案 5 m/s2,(2)拍摄时小球B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 由题意知B点对应AC段的中间时刻,可知B点的速度等于AC段上的平均速度,即,1,2,3,4,答案 1.75 m/s,(3)拍摄时xCD是多少? 解析 由于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恒定,所以 xCD-xBC=xBC-xAB 所以xCD=2xBC-xAB=2×0.20 m-0.15 m=0.25 m.,1,2,3,4,答案 0.2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