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白族.ppt
彝族-白族民俗,彝族 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简介,语言文字,彝族人民使用彝语,它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区(其中又有多种次方言及土语)。彝族使用的文字称为彝文,是现有文字中历史相当悠久的文字之一。,饮食,彝族大部分地区以玉米为主,其次是荞麦、土豆、小麦和燕麦等,稻米数量很少。彝族人特别喜欢将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煮食,汉语称之为“砣砣肉”。彝族最典型的食俗是喜欢“转转酒”,又称“杆杆酒”。,坨坨肉,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语 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 其外观如“坨坨”。彝族是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 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圆根酸菜,圆根酸菜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自古以来, 始终伴随着古老的彝人,是彝家待客的佳菜,世世代代 受到彝人的青睐。,彝族特色食品,杆杆酒,彝族杆杆酒,又称咂酒,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 味道纯正独特,饮法别具风格。几人对饮时,咂酒共贮 于一坛内,各执咂酒竿一支,伸入同一坛内吮吸,握竿 动作、咂饮程序、对饮量等,都有一定规矩。彝族逢年 过节,婚丧大事及接待嘉宾时常用咂酒。共饮时,除同 享咂酒的美味外,还给人以亲密、友好、热情、豪放的 感觉,服饰,彝族男女一般上衣开襟贴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花边。女下装多为成百褶裙,男下装根据裤脚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红、黄大耳珠。妇女头包绣花手帕,有瓦式帕、六角帕、鸡冠帽等。,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 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宗教信仰,彝族宗教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崇拜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祭司称毕摩,既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节日,主要节日有火把节、跳歌节、丰收节、插花节、春节等,在传统节日里都要举行摔跤活动,摔跤能手非常受人尊敬。,彝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 燃火绕行于田间宅院,歌舞、饮酒、赛马、赛歌、斗牛、摔跤、拔河等。,彝族将一年365天分成10个月,每月36天,余下5天 (或6天)为过年日。火把节便是上半年的过年日,一 般历时3天。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 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 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 赛马等活动。,彝族火把节,三月会,虎节,插花节,三月会,又名三月街,是当地彝族的歌舞盛会。,火把节,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火把节民族时间,火把节是彝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时间,彝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纳西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历时三天。,彝族节日— 赛装节,赛装节即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 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 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 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火把节的起源与 发展走向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火把节的起源,每年农历四至六月,彝家人都会举办“跳宫节”。 “跳宫节”是彝族集体祭祖送祖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 是“一年一小庆,庆祝三天,十年一大庆,庆祝九天”。,禁忌,彝族人最忌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彝族有敬“神树”习惯,“神树”严禁砍伐,祭祀时忌外人观看。到彝族家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忌掏挖火灰,尤忌在其中挖洞。,白族民俗,白族分布,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湖南桑植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语言文字,白族人讲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流传于民间,多为知识界使用。,服饰,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为贵。大理男子头缠蓝色的包头身着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服饰,白族姑娘的包头与大理四景,白族刺绣,白族围腰下摆两角,恰到好处地缀绣着蝴蝶和山茶,或者蝴蝶梅花,栓在身后的飘带桃绣的也是蝴蝶和花。让蝴蝶随时绕着人飞舞,不是没有用意的。白族崇拜蝴蝶,把它视为母亲的化身,按习惯说法,蝴蝶多的年份年景好,瓜甜果香,谷米满仓,因此它又是连年丰收的象征。白族由此把蝴蝶美丽的姿容和多产子的优点,用蝴蝶花纹绣于身而宛随之附寄到女性身上,便是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等美好心愿的象征。因此,别看那蝴蝶在白族女装上只是一种小点缀,并不占多大比重,它包涵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饮食,平坝地区白族人主食是稻米、小麦,山区以玉米、荞麦为主。口味喜酸、冷、辣等,白族人民还喜欢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喜爱喝烤茶,配“三道茶”待客。“三道茶”是白族的茶俗,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饮食,白族的三道茶,白族饮茶,“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 “雷响茶” :砂罐预热 置茶抖动 茶叶变黄 冲入开水 泡沫杂质溢出用“雷响茶”敬客,每一盅内只倒二三滴茶汁,兑适量的开水,使茶水呈琥珀色,清香扑鼻。 “哑巴茶”、“老婆婆茶”:没有泡沫从罐口溢出,这种茶不能敬客,要倒掉重烤。,,,,,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由雷响茶演变而来,制作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的人生哲理: 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白族的“三房一照壁” 和“四合五天井”,节日,白族的节日颇多,其中的一些和汉族一样,如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秋、重阳、冬至等。除此之外,白族还有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白语称“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三月街、火把节、朝花节等。,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 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 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白族——三月街民族节,民间传说,人物和史事传说:、 白族 风物传说:等 白族,宗教信仰,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妙香古国”的称号。大理地区的鸡足山被称为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本主信仰,本主是白族村落中供奉的村社之神,它被认为有保护村落本境的神力,每当本主的生日、忌日或年终岁处首,各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