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ppt
明确考纲要求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4.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意义。,课前自成体系,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课堂讲义部分,,课下检测部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题感悟,考题冲关,[例1] 读经纬网图,回答(1)~(2)题。,(1)假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所在经纬线的劣弧 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 ( ) A.S1=0.5S2 B.S1=S2 C.S1=1.5S2 D.S1=2S2 (2)A、B、C、D四点地方时相差最大的一组是( ) A.A和D B.A和B C.A和C D.B和C,[解析] 本题考查利用经纬网进行距离和地方时计算的问题,灵活运用经纬度差与实际距离、经度差与时差的相关性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A、D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距离约为111千米,即A、D的距离S2约为6 660千米;A、B同位于北纬60°纬线上,在该纬线上,经度相差2°的距离约为111千米,即A、B的距离S1约为9 990千米,S1=1.5S2。第(2)题,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越大,地方时相差越大。A、B之间经度相差最大,其地方时相差最大。 [答案] (1)C (2)B,本题易在两个方面出现错误:一是忽视60°纬线长度与赤道长度的关系;二是A、C两点的经度差判断失误,往往简单的看图上的距离,误认为A和C两点之间经度差最大,忽略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经度差要按两点之间的劣弧计算。,1.距离计算 (1)纬度与距离:全球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千米。 (2)经度与距离:经度为1°的间隔,在赤道上长度最大, 约为111千米;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任意一条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的计算公式是111千米·cosθ(θ为该纬线的纬度数)。,(3)不同经线和纬线上:计算两点间距离时可进行估算。 一是可以先假设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尺,进而算出两点间距离。,2.面积计算 (1)相同纬度且所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 的面积相等。 (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 围越小。 (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3.时间计算 根据两地间的经度差(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及“东早西晚”判断某地的时间。,巧用数轴计算时间首先要弄明白数轴上的数与时区、经度的关系;数轴上的原点对应中时区中央经线即0°经线,+1到+12对应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1到-12对应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0到+12对应东经0°到180°,0到-12对应西经0°到180°。如下图所示:,实际操作方法: (1)画一数轴,数轴上只需有原点(即中时区中央经线的位置)和正方向,刻度不用画。 (2)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时区的位置,东时区在正方向,西时区在负方向。并算出两时区在数轴上的距离(用S表示)。 (3)在两个时区之间画一箭头,方向由已知时间的时区指 向未知时间的时区。如果箭头指向负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减去S;如果箭头指向正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加S。,[例2]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上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解析] 先从文字资料中审题,“登高南望、俯视、北顾”,既有方位又有高低比较。“晴岚、寒沙衰草”是景色描述,晴岚可以推断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寒沙衰草,表明是深秋景色。能够南望并且俯视太行山的地方必在其北方,而且地势较高,结合图示可知在长城以北,即北纬41°线上。图中有200米等高线,并非太行山所在位置,小五台山属于太行山中的山峰,因此能登高南望最近的地方只能在东经115°与北纬41°交点附近。在该处向北望去,在深秋能看到寒沙衰草的高原就只能是内蒙古高原了。 [答案] (41°N,115°E) 内蒙古,这道题的情景设置给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间,但所运用的又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材料所表达的信息,对太行山、内蒙古高原等地形区的相对位置把握不准,就不会得出正确答案。,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在世界地图上我们要熟悉15条重要的经纬线:0°、30°E、60°E、90°E、120°E、180°E、120°W、60°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在记住主要经纬线附近地理事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因此海陆位置定位法也称为相对定位法。,如下图为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P点以东是海洋,Q点以西是海洋,S点和T点之间是海域,则TP之间是马达加斯加岛,ST之间是莫桑比克海峡。,3.区域轮廓定位法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我们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如下图中甲区域水域为里海,乙水域为波斯湾。,4.典型地理事物定位 某些地理事物有其特定分布区域,根据这种地域性特征,可以进行区域定位。常用的地理要素有:,5.文字资料定位法 上述“典例体验”就是这种类型,所给定的材料无论是古典文献还是现代景观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线索,判断出其所涉及的地域或地点。 6.GPS定位法 GPS可以测定某地的经纬度和高程,我们可以根据GPS界面数据判断所在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例3] 下图是沿29°N纬线作的太阳年总辐射量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1)①地区太阳年总辐射量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原因是( ) A.自东向西地势逐渐增高 B.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 C.自东向西大气保温作用逐渐增强 D.自西向东大气削弱作用逐渐增强 (2)有关②地区太阳年总辐射等值线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向北方凸出 B.向南方凸出 C.与经线平行 D.与纬线平行,[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经纬度和变化曲线判定出①②所示地区。第(1)题,根据经纬度确定①区域位于我国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一带,该地区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即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自东向西减少,因而太阳年总辐射量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第(2)题,②地区太阳年总辐射量明显比同纬度东西两侧地区少,在水平方向上其太阳年总辐射等值线向北凸出。 [答案] (1)D (2)A,本题容易出错的原因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理解和掌握影响太阳年辐射量分布的因素,二是没有正确进行区域定位。,1.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太阳辐射量由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而副热带地区受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的太阳辐射弱于副热带地区。,(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海拔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2.正确分析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全球年太阳辐射量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为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越少。,(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①总体特征: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②特例分析: a.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考情分析] 本专题多是基础性考点,特别是地图的相关内容,一般不单独考查,往往要和其他专题的考点相结合,如地方时计算、区域定位等。地球宇宙环境、太阳活动等在几年来的高考中出现较少,但是随着我国太空探索的进行,以此为命题背景出现相关考点的频率会增加。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如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分析、年太阳辐射量等值线的判读等),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1.(2011·北京朝阳模拟)P岛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 物质堆积而成, 2010年春季,该岛的火山多次喷发,目前已进入火山喷发活跃期。读图,完成(1)~(3)题。,(1)P岛 ( ) A.位于中纬度 B.位于北寒带 C.地跨东西半球 D.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2)图中M、N两点的实地距离约为(60°纬线周长约等于赤道的一半) ( ) A.700km B.550km C.1 100km D.850km,(3)造成图中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 因素分别是 (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盛行风、地形 C.太阳辐射、洋流 D.洋流、地形,[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上区域定位和距离的计算问题,同时考查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名师精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区域定位:宏观上是欧洲西部和大西洋沿岸一带;微观上是具体地点的位置,如冰岛、MN两地的纬度位置。第(1)题,P岛位于60°N和北极圈之间,20°W经线穿过。结合各地理现象的划分标准,可知P岛位于高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地跨东西两半球、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第(2)题,M、N两点都在60°N纬线上,两地相差10°左右,实地距离约为111×10°×1/2=550千米。第(3)题,甲位于欧洲大陆西海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乙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向南凸,表明与同纬度相比,气温比同纬度偏低,是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影响。,[易错分析] 解答本题容易失误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空间定位能力不够,不能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确定P岛的位置;未能正确利用60°N纬线长度与赤道长度的相关性关系;对等温线弯曲的影响因素掌握不牢固。 [答案] (1)C (2)B (3)D,2.(2011·大庆模拟)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和能源 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中太阳能的广泛开发利用就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请结合太阳能及其开发利用的问题,回答(1)~(2)题。 (1)太阳能中的可见光 ( ) A.由核裂变而来 B.由核聚变而来 C.来自色球层 D.来自日冕层,(2)我国下列地形区中,太阳能最丰富的是 ( ) A.气候相对干旱的塔里木盆地 B.海拔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 C.纬度相对较低的海南岛 D.空气相对稀薄的青藏高原,[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和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查其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名师精析] 区别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而太阳辐射能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多,从而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理解或区别不清楚;二是对我国太阳能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把握不准确。 [答案] (1)B (2)D,,点击此处进入“专题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