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生产力(下).ppt
,环境经济学,调控篇,第八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生产力,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悲观派,,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导致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须构建一个静态经济体系:人类的种群数量和人造资本数量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该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稳定的物质财富和稳定的人口,每一种都保持同样的选择,需要低的通量水平,即低的出生率等于低的死亡率,低的物质生产率等于低的折旧率,以使人们长寿和物质存量保持高水平。,除非到2000年人口与经济增长停止下来,否则社会就会超过极限并垮台。,《增长的极限》的对世界未来发展的研究应首推罗马俱乐部.它成立于1968年4月.《增长的极限》是它成立后提出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报告用大量的数据和简单明了的逻辑,阐发了地球有限论的必然结果,而只有遏制和停滞的办法才能实现全球平衡.这一对未来深感忧虑的报告,由于其观点非常新颖,深刻,并与当代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所以它被西方某些报纸誉为“70年代爆炸性杰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根源,科学技术虽然能够解决某一些具体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科学技术只能推迟“危机点”的出现,延长增长的时期,但无法根本地消除危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乐观派,,经济增长是首要的,必须首先发展经济,至于环境和社会问题只有等到富裕后才需要考虑;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切问题,包括环境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存在资源制约发展的情况。,,持久的经济发展的成功将解决人类基本的经济问题——稀缺。经济增长将满足所有人类社会的重要物质需要,最终解放人们创造性的、艺术的和智力的才能,那时人们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节俭、勤奋工作、储蓄、为物质繁荣而奋斗。,世界从1976年开始200年后,即2176年是一个人口众多,富裕、并能控制自然界的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停滞、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匮乏等全球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近期或中期的未来会得到解决。,人类的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将日益好转。环境恶化只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暂时现象,粮食在未来将不成为现实问题,人口将在未来自然达到平衡。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最终将解决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现实派,,人类今后的发展历程可能布满风险,但人类各个领域的活动仍有希望取得许多巨大的成就。人类对未来的正确态度,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盲目乐观的,而是满怀信心的现实主义。,,人类既要清醒地估计到今后的问题与风险,又要认识到正在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如果世界各国对此都给予重视,并提供能源和资金,将小于 2% 的国民生产总值用在消除污染和改善环境上,全球环境就可以得到治理和改善,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科尼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定量关系——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库茨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差距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为库茨涅茨曲线。,污染物的排放与收入差距一样都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型的关系,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的简化推导(世行,1992),α =β0-β1y,e =β0y-β1y2,污染物的排放(e)与人均收入(y)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曲线的关系。,我国近年万元GDP能耗情况(吨标准煤),EKC 的解释,EKC 的基本假定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同,但是究竟曲线背后是什么主导了这一现象有很多说法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能力论,EKC 的解释,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拿出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投入环境和生态建设,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需求论,EKC 的解释,环境舒适的需求具有收入弹性,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提高,需要更好的环境质量,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愿意为获得高的环境质量支付更多的金钱。,相关论,EKC 的解释,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经济结构中污染行业减少以及转移到其它国家,城市化中后期城市拥有较为完善和集中的污染控制措施,企业拥有先进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都会使污染水平开始下降。,EKC的缺陷——部分污染物情况不符合EKC,,,EKC的缺陷——环境指标不一定与经济指标同步,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一定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控,即使人均收入水平过了拐点的平均水平,环境恶化的趋势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继续加重。,芬兰与比利时,EKC的缺陷 —— 存在环境阈值,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阈值,污染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不再是倒U型的曲线,而是到达污染排放的最高点后不再下降或是继续上升。,产 业 与 环 境,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如果农业生产遵循生态规律,可以在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与环境保持高度的协同。,农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占用土地(8~12%)水土流失农药和化肥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决定农业环境影响的因素,人口总量×人均粮食用量=农业用地面积×粮食单产,第一产业四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其与环境的协同度,人类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环境的协同度先下降,后升高。,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即使造成局部的生态破坏,人类也会迁移它地,当地的生态环境比较容易自动修复。总体上讲,农业与环境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协同状态。,传统农业,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社会后期没有出现重大的进步,而人口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扩大,人们只能通过大量垦殖荒地和砍伐森林来扩大耕地,并缩短休耕期,造成土地的贫瘠甚至退化。这段时期,农业与环境的协同度在不断下降。,石油农业,石油农业﹙现代农业﹚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同时粮食单产的提高大大减少了耕地对生态用地的占用,有利于生态保护。但石油农业也给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农业与环境的协同度比传统农业后期有所提高。,第四阶段,——农业生态化,生态农业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各地区不同技术投入水平下2000年预期人口承载容量,人口承载容量 = 能养活的人口数量/预期人口数量,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8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采掘工业、制造业、水电热气供应业,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导,而制造业又是工业的主导。工业的本质就是开采自然资源,并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过程。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比较大。,工业结构与环境,工业结构与环境,重污染工业,轻污染工业,无污染工业,冶金、石化、医药、造纸、纺织、电力(火力发电)、食品、水泥、采掘等,电子、机械、汽车等,印刷、家具制造、木材加工、文教用品制造、供水、建筑等,工业结构与环境,工业布局与环境—工业布局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与环境协同。,第三产业——服务型部门,第三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创造和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等。总体来看,第三产业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环境污染的排放较小,与环境是协同的。,高度协同——旅游业、房地产业,产业生产者愿意改善环境,而环境的改善也会提高他们的经济收益,是一种典型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经济活动,其内在机制决定了这种产业与环境是高度协同的。,第三产业——不直接相关,商业、金融保险、咨询服务、公用事业、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关、团体、军队、警察)等部门。一般来说,这些部门的发展对环境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可能有间接的影响。,从不协同到协同——交通运输、餐饮等,以燃油汽车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系统与环境是不协同的;餐饮业如果布局和污染控制措施不当,其噪声、油烟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但是这些部门并非不可能走向协同。,,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三次产业划分 国民经济部门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产业部 门的对比关系和综合状态。人类社会 的产业结构到近代以来发生了数次大 的变迁。,,一产:比重下降二产:快速发展三产:潜力最大,,产业结构变迁的效应与环境库茨 涅茨曲线是相吻合的,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与此对应的环境质量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第四节 经济发展的真实衡量,,传统的资本观、财富观,把物质资本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把物质财富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传统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就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并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提升。,可持续的资本观、财富观,认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资本,并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真实财富。,可持续的发展观,经济发展不简单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只是纯粹的生产增长,而发展的不仅包括数量的增长,还有经济结构优化和制度革新;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唯一目标,发展更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不单纯看重当前的增长,而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环境与经济核算,通常使用的指标,如GNP和个别资源或污染流动的测量法,不可能提供持续性的指标。为此,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为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 ——《21世纪议程》,,,1997年世界银行在《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中,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财富理念,综合考虑人力资本的投资、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污染的损失,提出了使用“真实储蓄”来衡量绿色国民核算中流量指标,真实储蓄与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绿色储蓄率”。国家财富是一种存量的概念,而真实储蓄代表了可持续发展所有重要资产的净变量的价值,用于衡量经济增长是否导致广义财富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真实储蓄的计算方法——第一步,真实储蓄计算的起点是传统的总储蓄(Gross Domestic Investment)。总储蓄等于GNP减去私人和公共的消费。,,真实储蓄的计算方法——第二步,总储蓄加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广 义的国内投资(Gross Saving),这里人 力资本采用经常性教育支出(包括教师的工资、课本的费用等)来估算。,,真实储蓄的计算方法——第三步,广义国内投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和净国外借入,构成净储蓄量 (Net Saving)。,,真实储蓄的计算方法——第四步,净储蓄量减去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害费用得到真实储蓄。,世界平均及我国真实储蓄的数据,——世界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