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课件 第二章.ppt
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 伦理思想的演变,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 伦理思想的演变,本章教学要点: 1.了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过程。 2.了解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过程。 3.掌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4. 掌握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第二节 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概论,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 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的伦理思想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一)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二)道家伦理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老子: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要求人们做到无欲(即没有欲望)、无为(即保持清静而无所作为)和无争(即不为天下先)。,庄子:将老子清静无为的伦理思想发展为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追求名誉和智慧,不要追求知识和功业,即“无为而尊,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三)墨家伦理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的伦理原则。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志功”统一的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主张把义利统一起来,认为“重利”就是“贵义”。,(四)法家伦理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韩非子: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张以法代德,即“不务德而务法”。,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全面确立和逐渐巩固的时期,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主要代表有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董仲舒:,认为“天”是一个有人格的主宰一切的神,它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成性说,即人性无所谓善恶。人伦关系上,明确提出了作为封建道德核心内容和人们行为基本准则的“三纲五常”学说。,王充:,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者逐步融合的局面。,道教:,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劝善成仙,即把道德行为与个人的长生不死相结合,道德是求得不死而成仙的重要手段。为达到这一神圣目的,道教伦理要求信徒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清心寡欲。,佛教:,伦理的核心是劝人在今世行善,以求得来世的好报,或者在死后进入佛的极乐世界。佛教伦理的理论前提是:人生是一个“苦海”,苦难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即在于人“无明”。,(三)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王朝,表面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用,实际上最注重儒家,以韩愈为代表。,韩愈: 排斥佛道、重振儒学,(四)宋至明中叶: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把正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两大学派,以朱熹和王守仁最为突出。程朱伦理思想是封建伦理思想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1.伦理本体化或伦理宇宙化。2.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封建禁欲主义。3.使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达到完备程度。,(五)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以王夫之、颜元和清代中期的戴震等一批思想家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伦理思想。他们提出自然及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反对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观点。提出抬高人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提倡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利益。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作用。,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 的伦理思想,(一)酝酿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前后,在地主阶级内部,以龚自珍和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他们竭力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二)初步形成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提出君主立宪,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观念。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最为突出。,(三)发展成熟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取代了改良派,革命派先后提出“道德革命”、“三纲革命”的口号,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乃是“根于心理”的真道德,论述了“自利利人”的“合理利己主义”思想。其中以章太炎、孙中山最有代表性。,。,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的主要特点,(一)强烈的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 (二)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群体主义意识 (三)浓厚的激情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四)突出的重义轻利和崇道扬善品格,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的现代启示,(一)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以义为上”的价值观。 (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 (三)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第二节 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 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 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四、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 五、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 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 七、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一)苏格拉底时期:古代奴隶制的形成时期,为后阶段思想发展作初步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来源是一种精神性的“数”,用“数”来说明人的本性和社会道德。强调古希腊的传统美德——中庸,反对过分的行为和欲望。注重灵魂的净化。,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物质性的火是万物的来源,“火”及其运行规律“逻各斯”是道德的本源。在幸福问题上,是最早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的思想家。在善恶关系上,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是快乐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把“快乐”或“幸福”宣布为行为标准的思想家。,(二)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其思想已建立完整体系,达到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认为人有了知识就有道德,就会选择善行。在人生问题上进一步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柏拉图:,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道德来源于一种客观精神的“善本体”。在社会伦理观上,提出了“三等级、四立德”的思想。对古希腊传统的“四大德目”作了系统的归纳和论证。,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三)后亚里士多德时期:伦理思想向消极方面发展,为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代表人物有: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从原子唯物主义和感觉论出发去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认为人的本性既是趋乐避苦。快乐是人生的目的,知识是获得最大快乐的保证,美的是获得最大快乐的手段,由此建立起快乐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斯多葛派:生活的目的和人生最高的善就在于顺从命运而生活,快乐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人做恶和社会不幸的根源;因此应该用理性来断绝一切快乐和欲望,以达到一种恬淡寡欲、无动于衷的状态。其伦理观的基本特征是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主要讨论人与神的关系,产生了中世纪神学伦理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教父神学的主要代表,基督教奠定基人,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基督教的世界观的教义和伦理思想,对中世纪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托马斯·阿奎那:经院神学的代表,其伦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把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调和起来,创建起庞大的天主教思想体系。,三、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由于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引起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极大变化。伦理学以人作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利益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目的,形成了近代伦理思想的人本传统。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康德、黑格尔等。,霍布斯: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认为“人对人是狼”,并阐述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是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并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边沁: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功利主义公式:能够增进利益,就是道德原则,反之则不能成为道德原则。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康 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18世纪欧洲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理性表现为善良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来源,又是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关键在于是否出于“善良意志”的动机。所谓“善良意志”就是对道德规律的尊重。包括三条原则:一是行为必须具有普遍性。二是行为人必须以人为目的。三是道德自律。,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将整个伦理体系分为三个阶段:抽象法阶段(客观阶段,讲人格的实现和尊严)、道德阶段(主观阶段,讲内心的信念和规定)和伦理阶段(主观阶段和客观阶段的统一,是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四、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一)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二)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三)社会的道德原则(四)道德评价,五、西方伦理思想 的基本精神,(一)个人主义 (二)人道主义 (三)敬畏上帝,(一)崇真爱智,宣扬知识即美德,智慧为至善 (二)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权 (三)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 (四)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七、西方传统伦理思想 的现代价值,(一)崇尚“知识”,以理性为道德基础(二)强调“公正”原则在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地位 (三)尊重人权,强调人是目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重视功利,追求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道德学说史 上的变革,,,,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的阶级根源(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的思想基础,,,(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所形成的“忠于本阶级,遵守纪律,互相援助,舍身奋斗和组织性等道德品质,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培养造就的大公无私、团结合作、刻苦耐劳等良好的情操和行为习惯,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根源。,(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古希腊神话及其伦理思想,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伦理思想中吸取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并根据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了崭新的科学的伦理思想体系。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一) 道德的社会经济基础 (二)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三) 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 (四)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五)未来的共产主义道德,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内容,,,,,,,,,,,1.道德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关系中,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道德的历史类型。2.道德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3.道德的变化源于经济关系的变化,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一) 道德的社会经济基础,(二)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1.道德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它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之间,而且也明显地表现在它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之间。2.道德能够相对独立地直接同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发生某种关系和联系。3.道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阶级性: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的内容,而在阶级社会中这些关系首先表现为阶级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道德也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全人类性:某一阶级在历史上通过自己的特殊道德对人类道德经验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全人 类性表现于阶级性中并通过阶级性而表现出。,(四)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1.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它怎样和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2.个人的发展,只能通过个人的社会化,通过人的社会本质的形成,通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才能得到实现。,(五)未来的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它包括五条主要的道德规范,即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护公共财物;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它包括四个道德范畴(或道德观念),即义务、良心、荣誉、幸福。它包括三个特殊行为领域的道德要求:一个是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一个是职业道德,一个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道德 学说史上的变革,(一)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消除了以往旧的伦理学之研究道德的某一方面或只研究善恶、人生幸福的局限性,坚持以整个社会的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抛弃了旧伦理学割裂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主观法或客观法,用辩证唯物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作为研究社会道德想象的基本方法。,(三)研究任务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消除了准则主义和实证科学主义的片面性,将伦理学的科学研究同表述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的一体化。 (四)研究目的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历史上首次公开宣称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事业服务的;担负着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任务。,复习思考题:,1.简述先秦时期伦理思想的发展。 2.如何正确评价宋明时期伦理思想? 3.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 4.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 5.简述西方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