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目录,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要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键词,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 社会形态,,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为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解决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心史观的缺陷,缺陷,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 看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心史观的根源,根源,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它决定了人的体质、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以及国家的兴衰存亡,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错,孟德斯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口因素,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1)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要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文本: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视频:中国人口极限,文本:世界70亿人口日,人口决定论,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错,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其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1、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摘自十七大报告,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摘自十七大报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 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注意: 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3、辨析:“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英国)“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既得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的范畴,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要素,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 动 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现代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现代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现代生产力结构公式,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视频:创新,视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哈贝马斯(德国),邓小平,马克思,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狭义和广义的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四环节的关系: 1)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表现: A、生产为分配与、交换、消费提供对象。 B、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们的结构和方式。 C、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2)分配、交换、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这表现在:A、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B、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社会生产总过程既然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那么,在这四个环节中所发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构成生产关系总和或生产关系体系。,链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E OE:绝对平等线OFE:完全不平等线,为了使财富分配的平等程度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引入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面积 / (A 面积+B面积) 范围:0(绝对平等)——1(绝对不平等),家庭百分比,A,B,社会总财富的百分比,o,F,,洛伦兹曲线,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 隶 主 所 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 生产关系,社会的 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机结合和统—,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基本相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相适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总是:相对稳定——新旧更替——相对稳定……,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意义,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规律,把握好这一规律,要弄清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含意。,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具有内在联系,经济基础 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文本:冷战结束后的中美关系,文本:意识形态,(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 主要在服务方向、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起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国体和政体,国体 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政体 指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服从于国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对保证国家性质起重要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视频:人民民主专政,视频:我国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阻碍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在于,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于,不同民族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 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 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新生事物成长的复杂性,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倒退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改革的作用: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链接:改革—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视频:全球环境灾难,全球问题实质及其启示,全球问题是指人类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世界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问题”实质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全球问题告诉人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充分注意和重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链接:沙尘暴,链接:气候变暖,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 (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结合起来。,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群众史观: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尼采,“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唯意志论,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柏拉图,黑格尔,宿命论,(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